│玻璃的表现性
  专题文章  > 玻璃的表现性
│网站地图
 
     
 

玻璃的表现性

陈迈

宗迈建筑师事务所负责人

玻璃在建筑中是不可或缺的素材,否则就无法采光,也无法将户外的景观带到我们生活的空间,在早期的建筑设计中,由于玻璃的种类和功能有限,玻璃只能扮演功能性的甘草角色,但是在近十余年间有了长足的发展,各种玻璃都在台湾的市场中可以取得,配合着帷幕墙系统的发​​展,玻璃已经跃升到前台,成为建筑设计与表现的重要材料。

由于上述的原因,我们在 60 至 70 年代的执业初期,所见到玻璃的运用是有限的,基本上也只是做尺寸有限的窗户而已,在早期即使是办公大楼的设计,也只能在立面上分割以后,将开口作成一樘樘的窗户,每一樘窗户往往还要加上细密的窗棂,才能使玻璃不会破裂,到了 80 年代,玻璃帷幕墙逐渐被引进台湾,玻璃与金属就可以成为主角了,但我们也看到许多的假帷幕墙,通常是一条水平的玻璃开窗接着一条水平的金属版,但实际上金属板是固定在楼板上,而玻璃开窗只是固定在金属板之间的窗户而已,不是一个具有整体结构强度以及排水功能的帷幕墙。

宗迈在设计万国通商大楼的时候,设定的印象是给台湾 IBM 公司使用的,所以一切规格都比照该公司的国际标准,当时台湾的玻璃帷幕墙的规范都没有办法写,因为当地无法制造,但是曾几何时,在不到 20 年期间,台湾的玻璃和帷幕墙工业,都已达国际水准,而且还能够保持合理的价格和卓越的供货以及售后服务,近年来许多卓越的建筑作品,都是在玻璃帷幕墙上大作文章,工业的进步创造了建筑师设计的可能性,而建筑师的想像力,也大力的推进了产业界的创新,所以这些进步,可以说是整个建筑设计界,营造业,以及制造商良性的互动和共同努力所造成的。

南港软体工业园区二期

早期的玻璃帷幕墙,强化玻璃和反射玻璃,应该是被业界认为最大的进步,强化玻璃使得玻璃的强度大量的提高,而反射玻璃则大幅的增加了隔热性,这两者使得大片的玻璃成为可能,早期大多使用所谓的全反射玻璃,但是颜色较为死板,热能和光线都是用反射,所以白天在户外和晚上在室内,都像是看到一面镜子,也容易造成环境的光害,所以后来又有所谓的离线微反射,基本上是反射模进步了,但是对建筑师来说,在美学上就有了重大的突破,帷幕墙不再只给人艳丽的感觉,而有多样表情的选择。

强化玻璃再台湾使用了许多年,近年常有人批评,认为这种玻璃在曝晒不均之下,会有所谓自爆的可能,因此后来又有有了热处理增强玻璃,这两种玻璃最大的不同在于制作中的冷却过程,强化玻璃比较快,所以可能有极微量不均匀的力量潜藏在玻璃内,而热处理增强玻璃则冷却时间长,也把自爆的可能降到了最低,甚至强化玻璃尚可再做热浸处理,大幅减少自爆发生的机率。这些进步都为建筑师的设计提供了更多的自由,减少了风险。

在南港软体园区二期新建工程中,我们采用了所谓的 DOUBLE LOW-E 的玻璃,这可能是国内第一次大规模的使用这种节能,又能够提供最佳的光线与穿透性的玻璃,当时是新引进的玻璃种类,它的隔热膜组成双层玻璃时效果最佳,所以必需要用双层玻璃,双层玻璃在国外地区是非常通用的,但是在台湾却很少用到,主要的理由当然是增加了造价,可是我们考虑到这样高品质的办公大楼,值此节能及环保的时代是值得的,虽然初期投资高,但是每年节省下来的电费,很快就能够补回这个投资,而最重要的是,它提供了最少的对外的反射,以及最大的视觉穿透,减少了外在环境的光害,增加了内在环境的舒适性,也很可能提升了使用者的工作效率,这个方面的回收就是很难量化计算,但是却是我们应该多加重视的。

近年由于烤漆、网印玻璃的长足进步,将颜色带进了玻璃的领域,过去玻璃的颜色都靠着反射膜,所以大多是素色的,早期固然有加入金粉,但也影响了室内的光线,而现在的反射膜和烤漆,都提供了太多新的可能性,反射膜上可以有肉眼无法看到的细孔,使得外在的颜色,无论是黄色蓝色绿色红色,里面都是一样的自然光线,而烤漆令玻璃的颜色更为鲜艳了,我们在华亚电子所使用的彩色烤漆玻璃,就是一个绝佳的例子,最初是由与我们合作的一位德国建筑师所提出的构想,原本很担心颜色会不会影响室内的光线,以及在烤漆点和烤漆线太细的时候,是不是会模糊掉,但是事实证实并非如此,烤漆的点线不但非常的精准明确,也完全没有影响室内,这增加了我们的信心,因此在台北市信义捷运线出口,我们再度使用了烤漆玻璃,向马路的一边则用烤漆,为出口增加了庇护感,却又不影响光线的进入。

玻璃的使用以及表现性只有越来越丰富,结构玻璃,弧形玻璃,曲面玻璃等等,提供了玻璃的强度、造型、颜色等等不同的可能性,在不久的未来,将更不受限于建筑师的想像力,据说在物理学的定义上,玻璃因为没有结晶化,所以它没有凝结,是属于超冷的液体陶质材料,这个定义虽然很抽象,但是似乎也告诉我们,在设计的时候可以将玻璃当成一种液体,来塑造我们的建筑,但也由于它的可能性这样高,这样难以完全掌握,所以也需要更多的知识和巧思,就让我们所有的建筑工作者一起努力吧!